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483 lines (357 loc) · 26.7 KB

best_practices_for_multi_factor.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483 lines (357 loc) · 26.7 KB

中高频多因子库存储最佳实践

1. 概述

因子挖掘是量化交易的基础。随着量化交易竞争的加剧,量化投资团队需要处理大量因子。在许多情况下,因子数据量甚至会远远超过高频的行情数据量。以5,000只股票10,000个因子为例,一年的10分钟线数据量为 2.3TB,1分钟线数据量为 23TB,3秒线数据量为 460TB。如此量级的数据就对因子存储方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本文将基于中高频多因子存储场景,结合实际数据案例来设计 DolphinDB 存储方案,并对比不同存储模式下的性能,给出最佳存储模式的建议。

1.1. 中高频多因子存储面临的挑战

在数据高频次和因子高数量的双重叠加之下,数据量将轻易达到 TB 级别,那么中高频多因子的存储方案就必须同时面对以下问题:

  • 庞大的数据量

因子计算通常有4个维度包括股票、因子、频率和时间。国内股票总个数按5,000来算。因子个数一般机构大约为1,000起,多的甚至有10,000个因子。时间频率最高的是每3秒钟生成一次数据,频率低的也有10分钟一次,也就是说,一只股票一个因子一天会生成24到4,800条 tick 数据。

宽表存储模式数据量统计:

股票(只) 因子(个) 频率 时间 数据量(GB)
5,000 10,000 10 分钟线 4 年 9,014
5,000 1,000 1 分钟线 2 年 4,513
5,000 1,000 3 秒线 1 年 45,129

窄表存储模式数据量统计:

股票(只) 因子(个) 频率 时间 数据量(GB)
5,000 10,000 10 分钟线 4 年 27,037
5,000 1,000 1 分钟线 2 年 13,518
5,000 1,000 3 秒线 1 年 134,183

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量,如何保证高效的数据写入和数据压缩是因子库存储的一大挑战,如果不能支持并充分发挥多块磁盘的 I/O,写入耗时将达数小时以上。

  • 因子库动态变化

因子库经常会发生变化,往往需要新增因子、修改因子定义,或加入新的股票等。面对 TB 级的因子数据,单个因子的新增、修改、删除耗时应该保证在秒级才能确保量化投研的效率。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在设计方案时,除了尽可能优化每一项操作的性能,更重要的是每项性能不能出现明显短板,否则在数据操作量级大幅上升后,会大幅度降低整体的生产效率。

  • 多因子对齐输出

金融行业的数据分析通常需要数据支持面板格式。对于读取随机标的(A 股市场目前约5,000只股票)、随机多个因子(10,000个因子中随机查询1,000个因子)的场景,需要在操作时能够尽可能高速并精准读取数据,减少无效 I/O ,并以需要的方式(通常是因子面板模式)将数据读取出来。

1.2. 中高频多因子存储场景需求

总体来看,中高频多因子的存储方案需要满足以下几点:

  • 保证写入高效性;
  • 支持高效的因子库运维(新增因子及因子数据的修改、删除);
  • 支持高效、灵活的读取方式,且以最适合金融计算的方式输出。

2. DolphinDB 的存储特性

面对中高频多因子存储场景,我们将 DolphinDB 的下述存储特性组合使用,提供了灵活的存储解决方案。

2.1. 分区存储

数据分区存储,针对因子数据可以采用“时间+因子/标的”的方式组合分区来达成因子数据的灵活分区存储。DolphinDB 对于不同分区数据可以多线程并行操作。

2.2 分区内分组排序存储

DolphinDB 的 TSDB 引擎提供排序键设置,对分区内的数据完成分块索引。这样的设置有助于在随机读时更精准的定位数据。例如,在“2022年2月-factor1”的分区内部,数据可以按照 SortColumn-SortKey 字段 SecurityID 分组存储,在每个 SecurityID 组内,再按照时间字段 TradeTime 排序,如下图所示。

借助以上特性,可以灵活地设计存储方案,以应对中高频多因子场景下的不同需求。

下文中,我们以一个“10分钟级100000因子”的例子,为大家测试在不同存储模式下,数据的写入、查询和运维等方面的性能,并通过分析结果,为大家提供一个中高频多因子库存储的最佳实践。

3. 十分钟级一万因子存储场景解决方案

3.1. 存储方案设计

在存储因子数据时,用户可以选择窄表和宽表两种模式。

窄表模式一般有4列:时间戳、股票代码、因子编号以及因子值,如下图所示。在需要面板数据的场景中,窄表模式的数据可使用 DolphinDB 的 pivot 功能转换为面板数据。面对金融场景时序数据中大量因子需要对齐转置的情形,可以根据时间、股票代码和因子对数据表重新排序,将时间和股票代码作为行,因子作为列进行计算输出,并且非常高效。

宽表模式中,一般每个因子存为一列,如下图所示。宽表模式下的面板数据可以直接用于量化交易中的程序计算,符合金融场景的数据输出需求,但在测试案例一三种运维操作的测试数据对比中,我们会看到,因子数据的新增和修改场景下宽表耗时较高。

DolphinDB 中同时支持宽表和窄表的两种模式数据存储。结合 DolphinDB 的存储特性,我们设计以下两种存储方案来比对10分钟级10,000因子场景存储性能:

方案 1:窄表模式

  • TradeTime 按月值分区 + FactorName 值分区
  • 排序字段: SecurityID + TradeTime

把时间分区调整到月,对因子分区调整到每个因子单独分区,并对每个分区内的数据按照 SecurityID 分组,组内按照 TradeTime 排序。这样的好处是每个分区数据大小适合,在数据检索时,既可以按照时间和因子名进行分区剪枝干,又可以按照股票 ID 近一步的精确定位数据,满足在随意组合因子、标的场景下精准地读取数据。

方案 2:宽表模式

  • TradeTime 按月值分区 + SecurityID 值分区
  • 排序字段: SecurityID + TradeTime

在 SecurityID 上进行分区剪枝,因子维度上通过选择不同的列来进行数据筛选。

下文将在固态硬盘(SSD)和机械硬盘(HDD)这两种不同的硬件配置下,对宽表和窄表的存储性能分别进行测试。

3.2. 数据准备

我们通过模拟随机生成5,000只股票10分钟级10,000个因子的数据,并分别采用窄表和宽表两种方式来存储。

随机生成因子名称和股票代码的函数定义如下:

def createFactorNamesAndSymbolNamse(num_factors,num_symbols){
	factor_names = lpad(string(1..num_factors),6,"f00000")
	symbols_preliminary = lpad(string(1..num_symbols),6,"000000")+"."
	areas = rand(["SZ","SH"],num_symbols)
	symbols = symbols_preliminary + areas
	return factor_names,symbols
}

生成字段及字段类型的函数定义如下:

def createColnameAndColtype(mode,factor_names){
	if(mode == "single"){
		return ["tradetime","symbol","factorname","value"],[DATETIME,SYMBOL,SYMBOL,DOUBLE]
	}else{
		col_names = ["tradetime","symbol"].append!(factor_names)
		col_types = [DATETIME,SYMBOL].append!(take(DOUBLE,factor_names.size()))
		return col_names,col_types
	}
}

3.3. 测试案例一:HDD 存储

服务器配置:

  • CPU:64核
  • 内存:512G
  • 磁盘:9块 HDD 硬盘
  • 数据库设置:单机集群三数据节点

因子写入

对于5,000只股票10,000个因子,我们首先测试写入2022.1.1至2022.1.31内的10 钟级数据,可以运行如下代码定义不同存储模式下的因子写入函数:

// 窄表模式写入某个时间范围数据
def writeSingleModelData(dbname,tbname,start_date,end_date,symbols,factor_names){
	total_time_range = getTimeList(start_date,end_date)
	nodes = exec value from pnodeRun(getNodeAlias)
	for(j in 0..(total_time_range.size()-1)){
		for(i in 0..(factor_names.size()-1)){
			rpc(nodes[i%(nodes.size())],submitJob,"singleModel"+j+"and"+i,dbname,singleModelPartitionData,dbname,tbname,total_time_range[j],symbols,factor_names,factor_names[i])
		}
	}
}

// 宽表模式写入某个时间范围数据
def writeWideModelData(dbname,tbname,start_date,end_date,symbols,factor_names){
	total_time_range = getTimeList(start_date,end_date)
	nodes = exec value from pnodeRun(getNodeAlias)
	for(j in 0..(total_time_range.size()-1)){
		for(i in 0..(symbols.size()-1)){
			rpc(nodes[i%(nodes.size())],submitJob,"wideModel"+j+"and"+i,dbname,wideModelPartitionData,dbname,tbname,total_time_range[j],factor_names,symbols[i])
		}
	}
}

可以看到,宽表模式在数据写入速度上优于窄表模式,硬盘占用空间上略优于窄表模式。这是因为窄表模式下的数据冗余度高,实际数据量比较大。另外需要说明一点,实验中因子值使用的是随机的浮点数,几乎没有重复,压缩比较低,实际场景中的压缩比会更高。

存储方案 写入天数 每天行数 总行数 每行字节 数据原始大小 (GB) 落盘大小 (GB) 写入耗时 (s) 压缩比 磁盘 I/O(MB/s)
窄表 21 1,200,000,000 25,200,000,000 24 478 185 523 2.6 937
宽表 21 120,000 2,520,000 80,012 190 166 301 1.1 648

因子查询

查询21天全市场5,000只标的的1,000个因子数据,窄表的查询会将数据转换成与宽表一样的面板数据输出。定义因子查询函数的核心代码如下:

// 窄表模式查询随机1000因子
def querySingleModel(dbname,tbname,start_time,end_time,aim_factor){
	return select value from loadTable(dbname,tbname) where tradetime>=start_time and tradetime<= end_time and  factorname in aim_factor pivot by tradetime,symbol,factorname
}

// 宽表模式查询随机1000因子
def queryWideModel(dbname,tbname,start_time,end_time,aim_factor){
	ll = aim_factor[0]
	for(i in 1..(aim_factor.size()-1)){
		ll = ll+","+aim_factor[i]
	}
	script = "select tradetime,symbol,"+ll+"from loadTable("+'"'+dbname+'"'+","+'"'+tbname+'"'+")" + "where tradetime>="+start_time+"and tradetime<="+end_time
	tt = parseExpr(script).eval()
	return tt
}

数据以宽表模式存储在机械硬盘中时,对10,000个因子随机查询1,000个因子的初次查询速度慢一些;查询前1,000个因子则速度较快。这是因为在机械硬盘下进行多列的随机检索会比较慢。

即便如此,与宽表模式的最快情况相比,窄表模式下经过 pivot by 转为面板数据后的查询速度也要更快。这是因为虽然宽表的所有列已经按照面板模式准备好,但是宽表的数据都是在同一个分区,读取时是单线程进行。而窄表模式数据存在于很多因子分区 ,读取数据和拼接面板数据时是很多个 CPU 同时工作,这是个分布式多线程操作,所以窄表模式在查询面板数据时耗时更少。

存储方案 因子选择 数据大小 (GB) 冷查询耗时 (s) 热查询耗时 (s)
窄表 随机 1,000 18.8 80 52
宽表 随机 1,000 18.8 425 49
宽表 前 1,000 个 18.8 92 49

数据运维

因子数据的运维包括新增因子、更新因子、删除因子。

  • 新增因子

在新增因子的场景,窄表模式可以使用 append! 插入新的因子数据;而宽表模式需要先进行 addColumn 操作,然后通过 update 操作更新新增因子列数据。在 DolphinDB 当前的设计下,更新宽表模式中某一列因子,需要将分区数据全部重写,耗时较长

假设此处需要新增第 f10002 号因子在2022.1.1至2022.1.31时间范围内的数据,不同存储模式下的新增因子脚本如下所示:

//窄表模式新增1个因子
def singleModelAddNewFactor(dbname,tbname,start_date,end_date,symbols,factor_names,new_factor){
	time_list = getTimeList(start_date,end_date).flatten()
	num_row = symbols.size()*time_list.size()
	col_names,col_types = createColnameAndColtype("single",factor_names)
	t = table(num_row:num_row,col_names,col_types)
	t["tradetime"] = stretch(time_list,num_row)
	t["symbol"] = take(symbols,num_row)
	t["factorname"] = take(new_factor,num_row)
	t["value"] = rand(100.0,num_row)
	pt = loadTable(dbname,tbname)
	pt.append!(t)	
}

//宽表模型新增一个因子
def wideModelAddNewFactor(dbname,tbname,start_date,end_date,symbols,new_factor,parallel = true){   //parallel=true表示并行,=false表示串行
	pt = loadTable(dbname,tbname)
	addColumn(pt,[new_factor],[DOUBLE])
	time_list = getTimeList(start_date,end_date)
	start_time_list,end_time_list = [],[] 
	for(i in 0..(time_list.size()-1)){
		start_time_list.append!(time_list[i][0])
		idx = time_list[i].size()-1
		end_time_list.append!(time_list[i][idx])
	}
	if(!parallel){
		for(i in 0..(start_time_list.size()-1)){
			for(j in 0..(symbols.size()-1)){
				wideModelSinglePartitionUpdate(dbname,tbname,start_time_list[i],end_time_list[i],new_factor,symbols[j])
			}
		}
	}else{
		for(i in 0..(start_time_list.size()-1)){
			ploop(wideModelSinglePartitionUpdate{dbname,tbname,start_time_list[i],end_time_list[i],new_factor,},symbols)
		}
	}
}
  • 更新因子

量化投研中,重新计算因子数据是常见的场景。根据窄表模式下的分区规则,对指定因子数据更新时,可以精确定位到因子所在分区,并进行修改,所以耗时在秒级;而宽表模式的更新方式如上节所述原因,耗时较长。

假定此处需要更新第 f00555 号因子在2022.1.1至2022.1.31时间范围内的因子值数据,不同存储模式下的脚本如下所示:

//窄表模式更新1个因子
def singleModelUpdateFactor(dbname,tbname,start_date,end_date,update_factor,parallel = false){   //parallel=true表示并行更新
	time_list = getTimeList(start_date,end_date)
	start_time_list,end_time_list = [],[] 
	for(i in 0..(time_list.size()-1)){
		start_time_list.append!(time_list[i][0])
		idx = time_list[i].size()-1
		end_time_list.append!(time_list[i][idx])
	}
	if(!parallel){
		for(i in 0..(start_time_list.size()-1)){
			singleModelSinglePartitionUpdate(dbname,tbname,start_time_list[i],end_time_list[i],update_factor)
		}		
	}else{
		ploop(singleModelSinglePartitionUpdate{dbname,tbname,,,update_factor},start_time_list,end_time_list)
	}
}

//宽表模型更新1个因子
def wideModelUpdateFactor(dbname,tbname,start_date,end_date,update_factor,symbols,parallel = true){  //parallel=true表示并行更新,=false表示串行
	time_list = getTimeList(start_date,end_date)
	start_time_list,end_time_list = [],[] 
	for(i in 0..(time_list.size()-1)){
		start_time_list.append!(time_list[i][0])
		idx = time_list[i].size()-1
		end_time_list.append!(time_list[i][idx])
	}
	if(!parallel){
		for(i in 0..(start_time_list.size()-1)){
			for(j in 0..(symbols.size()-1)){
				wideModelSinglePartitionUpdate(dbname,tbname,start_time_list[i],end_time_list[i],update_factor,symbols[j])	
			}
		}
	}else{
		for(i in 0..(start_time_list.size()-1)){
			ploop(wideModelSinglePartitionUpdate{dbname,tbname,start_time_list[i],end_time_list[i],update_factor,},symbols)
		}
	}
}
  • 删除因子

删除因子虽然不是必须的,但可以释放存储空间,以及提供其他便利。当前窄表模型的分区方案在删除指定因子时耗时在秒级,脚本如下所示,TSDB 引擎下的宽表模式目前不支持删除因子列。

// 单值模型删除一个因子
def singleModelDeleteFactor(dbname,tbname,start_date,end_date,delete_factor){
	pt = loadTable(dbname,tbname)
	time_list = getTimeList(start_date,end_date).flatten()
	start_time,end_time = time_list[0],time_list[time_list.size()-1]
	delete  from pt where tradetime >= start_time and tradetime <= end_time and factorname = delete_factor
}

三种运维操作下的测试数据如下表所示,可以看到在10分钟级10,000个因子数据场景下,窄表模式在因子数据查询和因子数据运维方面全面优于宽表模式,只是在数据写入速度和存储空间要逊于宽表模式。综合考虑各个方面,使用窄表模式存储因子数据是更好的选择。

数据运维操作 窄表 (s) 宽表 (s)
新增 1 因子 1.2 534
更新 1 因子 1.1 541
删除 1 因子 0.8 N/A

3.4. 测试案例二:SSD 存储

上一节中,我们使用机械硬盘比对了一个月因子数据场景下宽表和窄表的性能。在实际生产时,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往往选择 SSD 硬盘来存储因子数据。本小节我们就选择 SSD 硬盘来进行测试,进行6个月因子数据场景下宽表和窄表的性能比对。同样从因子写入、因子查询和数据运维三个方面进行测试。

服务器配置:

  • CPU 48 核
  • 内存:512G
  • 磁盘:4 块 SSD 硬盘
  • 数据库设置:单机集群二数据节点

因子写入

通过多任务并行方式写入6个月5,000只标的10分钟级10,000 子数据,定义因子写入函数的代码与案例一中因子写入一致,完整脚本可参考附件。从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宽表模式在写入速度和存储空间上性能占优。

存储方案 写入天数 每天行数 总行数 每行字节 数据原始大小 (GB) 落盘大小 (GB) 写入耗时 (s) 压缩比 磁盘 I/O(MB/s)
方案 1 - 窄表 129 1,200,000,000 154,800,000,000 24 2,873 1,118 2,194 2.6 1,338
方案 2 - 宽表 129 120,000 15,480,000 80,012 1,143 1,030 1,115 1.1 1,049

因子查询

接下来我们随机查询5,000只标的下1,000个因子在1, 3, 6个月内的数据,核心查询代码与案例一中一致,完整脚本可参考附件。

测试结果如下所示,其中冷查询表示在无数据缓存的情况下进行查询,热查询表示有数据缓存的情况下进行查询 。可以看到,在使用 SSD 磁盘的情况下,窄表模式的查询耗时同样低于宽表模式。此外随着查询数据量增长,查询耗时是线性增长的,不会因为查询数据量的大增而出现查询耗时大幅增加的情况。

存储方案 查询数据大小 (GB) 查询数据月份 冷查询耗时 (s) 热查询耗时 (s)
窄表 18.8 1 37 34
宽表 18.8 1 59 43
窄表 57.3 3 103 90
宽表 57.3 3 171 115
窄表 115.5 6 201 173
宽表 115.5 6 363 274

数据运维

同样,我们从新增、更新和删除因子三个角度,测试1, 3, 6个月的数据运维性能,核心代码与案例一中一致,完整脚本可参考附件。在这个环节窄表模式同样远远优于宽表模式,且数据运维的各项操作,耗时同样随操作影响数据量线性增长。

数据运维操作 操作因子数据月份 窄表 (s) 宽表 (s)
新增 1 因子 1 1.0 185
新增 1 因子 3 2.9 502
新增 1 因子 6 5.8 1,016
更新 1 因子 1 1.1 162
更新 1 因子 3 3.1 477
更新 1 因子 6 6.2 948
删除 1 因子 1 0.8 N/A
删除 1 因子 3 1.1 N/A
删除 1 因子 6 1.2 N/A

吞吐量

在案例一中我们提到,窄表模式下查询面板数据时,任务会以分布式多线程的方式处理,这将消耗较多的 CPU 资源。

为了验证在多线程并发查询因子数据时,查询性能是否会因为 CPU 资源竞争大幅下降,我们进行了并发查询测试。

我们采取并发8个线程查询一个月全市场5,000只股票、随机10,000个因子数据,每个查询数据大小为 19GB,测试结果如下表。

存储方案 总耗时(s)
窄表 247
宽表 242

通过比对我们可以看到,在8个并发查询的场景,窄表模式的查询确实有一定下降,但总耗时仍然可以达到和宽表模式基本相同的水准。

本节在 SSD 硬盘上测试了6个月的因子数据场景。使用合理设计的窄表模式存储 TB 级别的因子数据,在数据写入、多因子随机查询、因子数据运维等各方面均有稳定表现。在8 程并发情况下查询速度与宽表模式相当。此外,查询、因子运维耗时能够保证线性增长,不会因为海量数据不断增加而出现查询、因子运维耗时大幅增加情况,这样的特性是数据库可以支持海量数据的重要保证。

3.5. 中高频多因子库存储的最佳实践:SSD vs HDD

前两节中我们分别在 HDD 和 SSD 两种硬盘环境下进行了宽表和窄表的存储性能比对。但是在其他系统资源一样的情况下,HDD 和 SSD 的差别是否很大,也是我们比较关心的一件事情。本小节我们将在下表所示的两种硬件配置环境下,对比测试不同存储模式的性能,为大家提供中高频多因子库存储的最佳实践建议。

服务器配置项 SSD HDD
CPU 64 核 64 核
内存 512G 512G
磁盘 3 块 SSD 硬盘(1.5GB/s 吞吐量) 9 块 HDD 硬盘(1.4GB/s 吞吐量)
数据库设置 单机集群三数据节点 单机集群三数据节点

因子写入

写入一个月5,000只标的10钟级10,000因子数据,定义因子写入函数的代码与案例一中一致,完整脚本可参考附件。在磁盘总 I/O 相近的情况,SSD 硬盘的写入速度略优于 HDD 硬盘。

存储方案 存储配置 数据原始大小 (GB) 落盘大小 (GB) 压缩比 磁盘 IO(MB/s) 写入耗时 (s)
SSD 窄表 479 186 2.6 1,068 459
SSD 宽表 191 166 1.1 757 257
HDD 窄表 479 186 2.6 937 523
HDD 宽表 191 166 1.1 648 301

因子查询

分别进行查询一个月全市场5,000只股票 随机1,000个因子数据,查询数据量大小 19G,核心查询代码与案例一中一致,完整脚本可参考附件。从下表中可以看到,使用 HDD 硬盘的冷查询和热查询会相差大一些。而无论 SSD 硬盘还是 HDD 硬盘,窄表模式的分布式多线程查询都可以保持更加稳定的性能。

存储方案 存储配置 冷查询耗时 (s) 热查询耗时 (s)
SSD 窄表 64 61
SSD 宽表 162 55
HDD 窄表 80 52
HDD 宽表 425 49

数据运维

在运维场景下,窄表模式的落盘后数据量为 186GB ,宽表为 166GB,新增、更新和删除因子的核心代码与案例一中一致,完整脚本可参考附件。测试结果如下所示,可以看到无论是 SSD 还是 HHD ,窄表模式的运维操作耗时都非常低,基本都是秒级。而宽表模式虽然在 SDD 硬盘下耗时要少于 HDD 硬盘,但总体耗时仍然非常高。

存储方案 数据运维操作 窄表 (s) 宽表 (s)
SSD 新增 1 因子 1.1 330
SSD 更新 1 因子 0.9 316
SSD 删除 1 因子 0.5 N/A
HDD 新增 1 因子 1.2 534
HDD 更新 1 因子 1.1 541
HDD 删除 1 因子 0.8 N/A

从上述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在同等条件下,选择 SSD 磁盘在写入场景、冷查询场景性能都要好于 HDD 磁盘。而在因子运维场景,窄表模式耗时比较短,相差并不明显。宽表模式则有较大差异。也就是说在因子数据使用的各个场景采用 SSD 磁盘都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故在因子数据存储上,我们推荐使用 SSD 磁盘来进行因子数据存储。

本教程通过一个“10分钟级10,000因子数据”的例子,测试了因子在不同存储模式(宽表、窄表)和硬盘选择(HDD, SSD)下的写入、新增、更新、删除,以及多线程并发查询时的性能。

通过测试结果可知:在10分钟级10,000因子场景下,采取按月 Value 分区 + 因子名 Value 分区,以及 SortColumn 为 SecurityID+TradeTime 设置下的窄表模式对数据进行存储,为最佳解决方案。

虽然在并发查询场景下,窄表模式的查询操作会因为分布式处理导致的 CPU 资源竞争而增加耗时,但仍可以保证与宽表模式的查询耗时差距不超过5%。

同时,该存储方案无论在 HDD 硬盘或 SSD 硬盘中,都能保持稳定的性能,查询场景性能优于宽表模式,因子运维场景下优势更加明显,各项指标均达到秒级,仅在数据写入环节的性能略逊于宽表模式。

因此,在中高频多因子库的存储方案选择中,我们更推荐用户采用合理设计存储模型的窄表模式。

附录

10分钟级因子存储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