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read every piece of feedback, and take your input very seriously.
To see all available qualifiers, see our documentation.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SimRank算法原理 https://ift.tt/vRAgS1p Vesper Huang
SimRank是一种基于图的推荐算法。思想与协同过滤算法相似:
SimRank应用于可以构建二部图的推荐场景。所谓二部图就是图中的节点可以分成两个子集,而图中任意一条边的两个端点分别来源于这两个子集。如图1,将用户和物品的购买行为构建成一个二部图。从图中也可以看出,二部图的子集内部没有边连接。左边的用户节点形成一个点集,右边的物品节点行形成另一个点集,用户和物品之间的购买行为则构成了二部图的边。
通过SimRank,我们可以得到用户之间的相似度,以及物品之间的相似度,继而进行一些实际的推荐应用。
Bipartite SimRank就是原始SimRank基于二部图的实现模型,即朴素SimRank。(原始SimRank是利用有向图解决结构化文本相似度的理论模型)[4]
设二部图为$G(V,E)$,其中$V$是节点集合,$E$是边集合。A和B为任意两个用户,对于用户集合中两个用户的相似度公式为:
$$s(A,B)=\frac{C_1}{|O(A)||O(B)|}\sum_{i=1}^{|O(A)|}\sum_{j=1}^{|O(B)|}s(O_i(A), O_j(B))\tag{1}$$
设c和d为任意两个物品,对于物品集合中两个物品的相似度公式为:
$$s(c,d)=\frac{C_2}{|I(c)||I(d)|}\sum_{i=1}^{|I(c)|}\sum_{j=1}^{|I(d)|}s(I_i(c), I_j(d))\tag{2}$$
其中$I(a)$为节点a的入邻节点,$O(a)$为出邻节点,$C_1$和$C_2$为阻尼系数。
综上可以看出,式(1)和式(2)非常相似。所以我们可以将有向二部图看成无向图,即删去边的方向。所有节点通过边相连的节点都视为其的入邻节点。另外一般赋值$C_1=C_2=C$。于是朴素SimRank的公式如下:
$$s_0(a,b)=\begin{cases} 0 & (a\neq{b})\\ 1 & (a=b)\end{cases}$$$$s_{k+1}(a,b)=\frac{C}{|I(a)||I(b)|}\sum_{i=1}^{|I(a)|}\sum_{j=1}^{|I(b)|}s_k(I_i(a), I_j(b))$$
其中$s_k(x,y)$表示第k轮迭代中两个节点的相似度。
为方便计算和分布式实现,需要将上式转化为矩阵计算。注意到上式可以转化为:
$$\begin{aligned}s_{k+1}(a,b)=\frac{C}{|I(a)||I(b)|}\sum_{i=1}^{|I(a)|}\sum_{j=1}^{|I(b)|}s(I_i(a),I_j(b)) \\=C\sum_{i=1}^{|V|}\sum_{j=1}^{|V|}p(v_i,a)s_k(v_i,v_j)p(v_j,b)\end{aligned}\tag{3}$$
其中$V$是二部图节点集合,$k$是当前迭代的轮数,$v_i$为$V$中第$i$个节点。$p(v_i,a)$表示节点$v_i$到节点$a$的转移概率,其公式为:
$$p(x,y)=\frac{e(x,y)}{|E(y)|}=\frac{e(x,y)}{\sum_{i=1}^{|V|}e(x,v_i)}\tag{4}$$$$e(x,y)=\begin{cases} 1 & x和y相邻 \\ 0 & x和y不相邻\end{cases}$$
于是,节点间的相似度矩阵S的计算公式为:
$$S_k=\begin{cases} CP^TS_{k-1}P+I_n-Diag(diag(CP^TS_kP)) & k > 0 \\ I_n & k=0\end{cases}$$
其中,矩阵S的元素$s_{i,j}=s(i,j)$,节点间的相似度。$P$是二部图的邻接矩阵按行归一化后的转移概率矩阵,即$P$每一行元素和为1。$I_n$是$n*n$的单位矩阵。$diag(M)$函数是取矩阵M的对角向量,$Diag(V)$是将向量V转为一个对角矩阵。因为相似度矩阵S中,节点自己与自己的相似度为1,所以需要加入修正项。
朴素SimRank会有以下存在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Antonellis等提出了SimRank++算法[3]。其主要做了以下两点改进。
对于为什么加入节点相似度,请阅读文章[1]第三章的例子,本文不再赘述。简单的来说就是,关系越简单(相连边少)的节点更容易与其他节点相似,关系越复杂(相连边多)的节点更难与其他节点相似,朴素SimRank缺乏考虑节点的共同相邻点集的大小。
对于节点a和b,他们的相似度证据为:
$$evidence(a,b)=\sum_{i=1}^{|E(a)\cap{E(b)}|}\frac{1}{2^i}$$
其中$E(a)$表示节点的相邻节点集。可以看到相似度证据是个小于1的值,当a与b的共同相连点集最大,相似度证据越大。
于是带证据的相似度公式为:
$$s_{evidence}(a, b)=evidence(a,b)\cdot{s(a,b)}$$
因为SimRank有多轮迭代,而相似度证据只需要计算一次,所以节点相似度证据在SimRank迭代完最后再计算。
在互联网广告中,用户点击1次商品A和点击1000次商品B的意义是不同的,显然商品B对于用户更相关。同样的,用户A点击1次商品i,而用户B点击100次商品i,用户C点击100次商品j,用户D点击100次商品j,我们可以得出用户C和D更相似,而A和B则不相似。所以边的权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SimRank考虑边的权重是必要的。
朴素SimRank中式(4)表示了节点之间的转移概率,每条边的权重都为1,表示节点间有无边相连。现我们将边的权重设为边的数量,即节点间的连接数(例子中点击的数量),然后归一化。改进后的节点间的带权转移概率为:
$$p_w(x,y)=e^{-var(y)}\frac{w(x,y)}{\sum_{i=1}^{|V|}w(x,v_i)}$$$$特别p_w(x,x)=1-\sum_{i=1}^{|V|}p_w(x, v_i)$$$$var(y)=\frac{\sum_i^{|E(y)|}(w(E_i(y),y)-\mu_y)^2}{|E(y)|}$$
其中$w(x,y)$表示节点x和y之间的边数(x对y的点击数)。$var(y)$即y的所有邻边的权重方差,可见方差越大,权重越小。
于是,节点间的相似度矩阵S的计算公式改为:
$$S_k=\begin{cases} CW^TS_{k-1}W+I_n-Diag(diag(CW^TS_kW)) & k > 0 \\ I_n & k=0\end{cases}$$
$W$是二部图的带权转移概率矩阵,元素就是$p_w(i,j)$。
输入: 阻尼系数$C$,迭代词数$k$,带权转移矩阵$W$,证据矩阵$V$输出: 节点相似度矩阵$S$程序:
更新中
Q: SimRank与协同过滤等传统推荐算法相比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1] http://xudongyang.coding.me/simrank-plus-plus/[2] https://www.cnblogs.com/zhangchaoyang/articles/4575809.html[3] Simrank++: Query Rewriting through Link Analysis of the Click Graph[4] SimRank: A Measure of Structural-Context Similarity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
No branches or pull requests
SimRank算法原理
https://ift.tt/vRAgS1p
Vesper Huang
前言
SimRank是一种基于图的推荐算法。思想与协同过滤算法相似:
SimRank应用于可以构建二部图的推荐场景。所谓二部图就是图中的节点可以分成两个子集,而图中任意一条边的两个端点分别来源于这两个子集。如图1,将用户和物品的购买行为构建成一个二部图。从图中也可以看出,二部图的子集内部没有边连接。左边的用户节点形成一个点集,右边的物品节点行形成另一个点集,用户和物品之间的购买行为则构成了二部图的边。
通过SimRank,我们可以得到用户之间的相似度,以及物品之间的相似度,继而进行一些实际的推荐应用。
Bipartite SimRank(朴素SimRank)
Bipartite SimRank就是原始SimRank基于二部图的实现模型,即朴素SimRank。(原始SimRank是利用有向图解决结构化文本相似度的理论模型)[4]
设二部图为$G(V,E)$,其中$V$是节点集合,$E$是边集合。A和B为任意两个用户,对于用户集合中两个用户的相似度公式为:
设c和d为任意两个物品,对于物品集合中两个物品的相似度公式为:
其中$I(a)$为节点a的入邻节点,$O(a)$为出邻节点,$C_1$和$C_2$为阻尼系数。
综上可以看出,式(1)和式(2)非常相似。所以我们可以将有向二部图看成无向图,即删去边的方向。所有节点通过边相连的节点都视为其的入邻节点。另外一般赋值$C_1=C_2=C$。于是朴素SimRank的公式如下:
其中$s_k(x,y)$表示第k轮迭代中两个节点的相似度。
矩阵化
为方便计算和分布式实现,需要将上式转化为矩阵计算。注意到上式可以转化为:
其中$V$是二部图节点集合,$k$是当前迭代的轮数,$v_i$为$V$中第$i$个节点。$p(v_i,a)$表示节点$v_i$到节点$a$的转移概率,其公式为:
于是,节点间的相似度矩阵S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矩阵S的元素$s_{i,j}=s(i,j)$,节点间的相似度。$P$是二部图的邻接矩阵按行归一化后的转移概率矩阵,即$P$每一行元素和为1。$I_n$是$n*n$的单位矩阵。$diag(M)$函数是取矩阵M的对角向量,$Diag(V)$是将向量V转为一个对角矩阵。因为相似度矩阵S中,节点自己与自己的相似度为1,所以需要加入修正项。
SimRank++
朴素SimRank会有以下存在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Antonellis等提出了SimRank++算法[3]。其主要做了以下两点
改进。
节点相似度证据
对于为什么加入节点相似度,请阅读文章[1]第三章的例子,本文不再赘述。简单的来说就是,关系越简单(相连边少)的节点更容易与其他节点相似,关系越复杂(相连边多)的节点更难与其他节点相似,朴素SimRank缺乏考虑节点的共同相邻点集的大小。
对于节点a和b,他们的相似度证据为:
其中$E(a)$表示节点的相邻节点集。可以看到相似度证据是个小于1的值,当a与b的共同相连点集最大,相似度证据越大。
于是带证据的相似度公式为:
因为SimRank有多轮迭代,而相似度证据只需要计算一次,所以节点相似度证据在SimRank迭代完最后再计算。
加入边的权重
在互联网广告中,用户点击1次商品A和点击1000次商品B的意义是不同的,显然商品B对于用户更相关。同样的,用户A点击1次商品i,而用户B点击100次商品i,用户C点击100次商品j,用户D点击100次商品j,我们可以得出用户C和D更相似,而A和B则不相似。所以边的权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SimRank考虑边的权重是必要的。
朴素SimRank中式(4)表示了节点之间的转移概率,每条边的权重都为1,表示节点间有无边相连。现我们将边的权重设为边的数量,即节点间的连接数(例子中点击的数量),然后归一化。改进后的节点间的带权转移概率为:
其中$w(x,y)$表示节点x和y之间的边数(x对y的点击数)。$var(y)$即y的所有邻边的权重方差,可见方差越大,权重越小。
于是,节点间的相似度矩阵S的计算公式改为:
完整SimRank++算法步骤
输入: 阻尼系数$C$,迭代词数$k$,带权转移矩阵$W$,证据矩阵$V$
输出: 节点相似度矩阵$S$
程序:
end for
python demo
更新中
延伸思考
Q: SimRank与协同过滤等传统推荐算法相比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References
[1] http://xudongyang.coding.me/simrank-plus-plus/
[2] https://www.cnblogs.com/zhangchaoyang/articles/4575809.html
[3] Simrank++: Query Rewriting through Link Analysis of the Click Graph
[4] SimRank: A Measure of Structural-Context Similarity
via yellowzp
December 5, 2024 at 02:47PM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