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冴羽答读者问:如何在工作中打造影响力,带动同事? #306

Open
mqyqingfeng opened this issue Jun 30, 2022 · 0 comments

Comments

@mqyqingfeng
Copy link
Owner

前言

最近我发起了「冴羽答读者问」活动,如果你也有想要提问的问题,欢迎留言,我会按照顺序依此回答。

正文

什么是影响力呢?引用百度百科的解释:

影响力是用一种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

而我们想要在工作中打造的“影响力”,其实就是

  1. 同事对自己的肯定(思想)
  2. 愿意跟着自己一起行动(行动)

哪些东西会帮助打造自己的影响力呢?我认为有两部分:一个是专业能力,一个是个人魅力。

那什么是专业能力呢?引用百度百科的定义:

专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就“前端开发”这个职业而言,其专业能力的体现莫过于:

  1. 扎实的技术基础
  2. 专业的技术输出
  3. 优秀的工作成果

其中,“扎实的技术基础”是后两者的基础,但这“基础”不是说让大家抱着高程、犀牛书啃语言的语法,在我看来,如果你能独立完善的做好工作,其实技术基础就已经具备了。

而专业的技术输出中,写博客是一种,在团队进行分享是一种,日常交流中分享前沿也是一种,无论是哪种,最重要的是保持新知识的输入,以及勇敢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输出都会带来专业度的提高。

而优秀的工作成果,相比其他方式,虽然很慢,但却是最有力证明自己专业能力的东西,毕竟一切都是结果说话。但这工作成果,并不是说你完成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在他人预期之外,你完成了什么。项目成功了,你赋能项目、业务或者其他团队做了什么,项目失败了,你总结复盘,帮助团队其他人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虽然复盘改变不了结果,但你的态度和行为依然会正向影响很多人。

虽然我们在说,专业能力的体现,应该做到这三点,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应该是我们的目标。

让我们首先思考下“工作”这件事情,我们通常认为工作就是将时间卖给老板,确实如此,但有的人在卖老板时间的同时,也换了自己能力和经验的增长。我想工作的主要目的应该还是投资自己的未来,挣钱只是其中一个结果。从这个角度再看这三点,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打造影响力而刻意去做这些事情,以投资自己为主要目的,这些事情也只是一个结果而已,而影响力则是这些结果的产物。

以专业的技术输出为例,我们做输出,无论是团队分享还是日常交流,并不应该是为了打造影响力而分享,也不应该是为了帮助同事而分享。以团队分享为例,这种分享对大家的帮助其实有限,主讲人讲的好吗?大家真的认真听了吗?大家认真听完有去拓展学习和实践吗?最终的效果不可控也不可知。当然,团队分享还是有必要的,在我看来,主要是为了维持团队技术氛围以及作为个人展示的平台,当然这个另讲,只是说,分享的目的首先应该是为了帮助自己梳理,其次是帮助他人,写博客也是一样的道理。

再以优秀的工作成果为例,工作看起来只用正常完成就行,但如果是为了投资自己而做,完成这些项目并不能真的让自己能力有所成长,从具体技术的使用,你是否真的理解了原理,相同的功能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实现,到项目中的冗余如何优化,能否工具化解决,再到结合业务,是否能以平台化的角度来思考……这些思考和实践毫无疑问的会让我们的工作内容更多,但也因此让我们成长的更快。想一想很多大厂的面试,他们并不在乎我们做了多少项目,更在乎的是,这个项目因为你的存在而多了哪些不同。讲这些也是想告诉大家,优秀的工作成果也是建立在为了自己的基础上,不用为了影响别人而去做这些。

接下来说说个人魅力,引用百度百科对“人格魅力”的解释:

人格魅力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看着很抽象,想一想,你崇拜或者想要模仿的人,你喜欢 TA 哪些点呢?这些点就是 TA 人格魅力的体现,而在工作中,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同事呢?靠谱?热情?严谨认真?雷厉风行?不如尝试着把这些点写下来,然后换个角度想,这些不就是同事对你的期望吗?

虽然我也可以写出一堆标签,希望自己成为这样那样的人,但当我用标签要求自己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些束缚,不真实也不自由,况且人格魅力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就比如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同事,明明我已经忙的不行了,却还是会亲自找我解决他在业务中遇到的问题,我当时虽然很烦,但是静下心来,又很敬佩这样的同事,为了自己的业务尽心尽力,哪怕会麻烦他人,也要坚决推进,这又何尝不是我所希望达到的程度呢?

也有的同事,每天都会坚持运动、冥想,哪怕条件不允许,也会中午铺个瑜伽垫,就地做起冥想,到了运动的时候,会借助场地做一些拉伸和不需要器材的运动,做的时候也不会管我们是不是在旁边。这让我很敬佩,像我脸皮薄,会有些不好意思做这些事情。

有的时候,看到这些同事,我想人格魅力中,最重要的还是真实和自由吧,听从内心,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克服困难、持续不断地付诸努力。想必每个人内心都希望成为这样的人,才会不自觉地被这些人影响吧。

讲这两个例子,其实是想说,人格魅力也不用太刻意,真实的表达自己,为了自己的想法坚持不懈的付之努力,就已经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了。

回归到工作中,与人接触的地方就都是可以展现个人魅力的地方。因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团队,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事情远不止自己写代码而已,日常相处中,了解大家的工作内容,帮助团队的同事,在团队中也有一些非正式的工作内容,比如招人、培养新人、组织例会、策划团建、维护团队文档等,而公司也有各种活动,参与这些事情也都能让团队的同学更好的记住你。

在这里,我还想多说一点的是,与你的同事建立个人联系。不是出于打造影响力,而是出于正常的人与人相处。我们通常会忽视由同事关系建立的友谊,而注重与过去同学建立的友谊,虽然无可厚非,毕竟你的同学与你寒窗苦读多年,而职场中存在着利益关系,你来工作,也不是让你交朋友的。但想一想,过往的同学毕业后就各奔东西,如果远离家乡来一个城市发展,跟我们日常生活最接近的,其实就是我们的同事了。

虽然有人宣扬职场交友应该“远交近攻”:离你越近的同事,往往也是你的竞争对手,大家一个团队,起点资历差不多,而一个团队中,资源就那么多,免不了互相竞争,倒不如保持一点距离,省的竞争的时候让自己受到伤害。而你可以交的是,那些与你有一定距离,职级不同,但三观一致的同事。

这样的说法也许是有适用性的,比如在体制内的工作,大家十几年在一个部门,抬头不见低头见,又是竞争关系,维持一个亲密有间,疏而不远的关系也好。但就大部分前端所处的互联网行业而言,在大厂的时候,即使当下在一个部门,但组织变动,第二年也许就换到其他团队了,小厂的时候,又想着更好的福利待遇,不断跳槽。真正的同事关系可能也做不了几年,远交近交真的那么重要吗?至少我在回忆过往的时候,我所遗憾的是,我总是看着远方,却把身边的人都忽视了,尽管也有一个不错的关系,却从来没有想过主动和大家走的更近一点。而且很多同事,我直到离职加了微信后,才发现同事在工作与生活中竟然如此截然不同,有的时候你会后悔在一起工作的时候没有多了解一下。

回到主题,现在你会发现,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人格魅力,明明是影响他人,结果我都在强调为了自己,这是不是在宣扬“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呢?

我想说的是,自私跟活出自己还是有一些差别的,一个人活出了自己,落实到具体的行为可能是奉献自己。我更强调的是,真实的表达自己,勇敢的坚持自己的想法。

OK,那现在假设你能力也有了长进,在团队也受到了大家的肯定,这个时候我觉得有一点要牢记的是,切忌不要主动“拯救”他人。我们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到对象不上进努力,浪费时间在一些奶头乐上,恨铁不成钢,于是苦口婆心劝说,希望 TA 能多提升自己。结果往往是热脸贴上冷屁股,双方都置气。

究其原因在于,你以为你在帮助 TA,但在 TA 看来,大概你只是一个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纵然你知道的道理一大堆,也没见你特别出色,不过是夸夸其谈、眼高手低而已。所以你说的这些话,并不能让 TA 有所改变,反而还引得反感。

那么你该怎么做呢?你只能证明自己并不只是夸夸其谈而已。用行动证明自己,而当你真的坚持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时候,往往你的对象也会被感染影响到。所以最好的改变他人的方式,不是苦口婆心的劝说,而是以身作则的影响。

对于同事也是如此,你可以主动劝说或者建议,但如果他们不听,你也不用纠结,自己继续努力就好。当你足够专业的时候,大家自然会主动寻求你的建议。

在这个问题的背景中,你写道:

最近在想何以为家这个问题。家,目前在我心中是一个充满快乐、包容和奉献的地方,当一个人在这个地方付出了,然后得到了回报,那么这个地方就会成为他的一个家,会因此留念与保护这个地方。

由此延伸开来,在公司的一个项目里面,如果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热情,并获得相应的回报,那么,我们会成长的更快、生活也会更加幸福,也会因此珍视和保护公司。

你能这样想,表明你是一个上进、努力、热爱自己工作和公司的人。确实如此,归属感并不是你在一个地方就会有,只有你付出的地方才会有归属感,如果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我们是会成长的更快。但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想,大家都有自己的追求,只不过有些人不在当下的工作中而已。

在认知偏差中,有一个叫做“错误共识效应”,是指人们倾向把自己的思维方式投射向他人,假设所有人以同一方式思考。

1977年,心理学家进行了这样一项实验:他们随机找了 40 名学生,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挂着一块写有“Repent”的纸板在校园中行走,在同意的学生中,他们认为全校应该有 63.5%的学生愿意这么做,而拒绝的学生中,他们认为全校应该只有 23.3%的人愿意这样做。

其实这个效应很好理解,人们会高估自己意愿的普遍性。如果一道题你可以答出来,你就会高估其他人答出这道题的概率。如果你支持某一个明星,你就会以为这个明星有比实际更多的粉丝。

讲这个效应就是想说,虽然这个描述很理想,作为成年人,道理我们也都知道,但多少在实际做的时候会有偏差,大家还是会被现实打败。我们虽有心这样做,但切忌不能以自己的意愿强行改变他人。

以上是建立在你们平级的前提上,但在工作中,因为利益关系的存在,关系会更加复杂,如果你真的想要推动什么事情,你也不用管太多同事的想法,你只用跟 leader 谈妥就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算当下没有进展,也是埋了一个种子在他人的想法中,也留了一个会思考的好印象。虽然我觉得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想法,很多人不是没有想法,只是不愿意去想。

最后总结一下,打造影响力,确实有一些方法和技巧,网上一搜也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做一个优秀的自己。人只有听从内心,做自己真正想要的事情,才会迸发出正向的能量,而在你将其做到优秀乃至极致的过程中,影响力其实也在不断地增长。

系列文章

冴羽答读者问全目录:https://github.com/mqyqingfeng/Blog

如果喜欢或者有所启发,欢迎 star,对作者也是一种鼓励。

Sign up for free to join this conversation on GitHub.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to comment
Projects
None yet
Development

No branches or pull requests

1 particip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