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84 lines (53 loc) · 9.01 KB

全栈方案.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84 lines (53 loc) · 9.01 KB

全栈方案

Rails 一直以来给人们留下的是全栈框架的印象,Rails 程序员独自写完后端和前端。给大伙的感觉是 Rails 项目的分工比较协作比较困难,而分工协作在软件工程里属于很重要的部分,本文旨在对 Rails 风格的前后端分离工程实践做一个梳理。

全栈开发

在 Web 开发的早期,HTML 比较简单,那个时代的 Web 开发就等于是全栈开发。随着前端技术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前端 MVC 框架的不断涌现,技术栈的复杂度提升,人们开始从软件工程角度实施前后端分离。

前后端分离

常规意义上的“前后端分离”更多是一种工程上的概念,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 前端和后端属于独立运行的两个应用(Application);
  • 前端和后端通过 API 接口传递数据;

“前后端分离”的意义主要有:

  • 前端和后端的开发工作可以并行,彼此的进度不会相互阻塞;
  • 由于前端和后端往往采用不同的语言和技术框架,程序员可以更专注于一个更小范围的技术领域。在 B/S 架构下的应用,前端只需专注于 Javascript,后端则使用 Ruby/PHP/Java(Spring框架) 等技术。

在 C/S(Client/Server) 架构下,Client 端属于“前端”,Server 端属于“后端”,本身就是前后端分离了。所以“前后端分离”主要是针对 B/S(Brower/Server) 架构的软件工程,即运行在浏览器里的 Web 应用。在没有“前后端分离”之前,传统的 Web 应用往往是由 Server 端生成能够在浏览器里运行的 HTML 代码,HTML 代码里亦包含了数据。

对于大型互联网企业而言,工程师往往只会负责某个小模块,前后端分离带来了工程和协作上的好处。

传统前后端分离的缺点

“前后端”分离固然带来了软件工程上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成本和新的问题。

在传统的“前后端”一体化应用中,由 Server 端应用直接产生 HTML。采用“前后端分离”的方案后,后端输出 JSON(目前较普遍使用的方案)格式的数据,前端对 JSON 数据进行解析后再渲染出 HTML 页面。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在后端已经做过的事情,前端需要再做一遍,包括:

  • 模型。前端往往不能直接将 JSON 数据转化为 HTML,需要先在 Javascript 中生成对应的 Model,然后由 Model 依据某些逻辑生成HTML,这部分 Model 往往被称为 View Model。比如 Vue 就会称自己为 MVVM 库,MVVM 即 Model-View-ViewMode。

  • 路由层。“前后端分离”的前端项目,一般也被称为单页应用(SPA,Single Page Application),单页应用免不了需要定义自己的路由,路由规则往往与Server端的路由重复。

毋容置疑,前后端分离带来了大量新增的工作量。虽然有一些优秀的前端框架的出现,如 Vue 等极大的方便了前端应用的开发。其实也正是这些前端框架的出现,才出现了“前后端分离”的流行。至于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已经不重要了。

除了开发成本的增加。前后端分离还有一个巨大的痛点,即协作成本。前端开发者在实现某个页面的时候,往往会涉及到多个模型的数据,后端开发人员避免不了需要熟知页面的排版,并据此给出前端能满足其需求的数据。以笔者的经历,除了常规的 API 文档之外,与前端的直接沟通大都是后端 response 的数据不够满足前端页面的需求。

传统的前后端分离,通过 JSON 传输数据,JSON 的优点是格式简单,正因为简单,缺点也是显而易见,那就是表达力缺失。后端开发者如果直接返回 HTML 片段,可以有效的定义排版,由 CSS 完成视觉表达即可。

Rails 的前后端分离探索

传统的后端渲染 HTML 的方案,生成的是完整的 HTML 页面,然后发送到浏览器,这样的方案具有几个明显的缺点:

  1. 传输的 HTML 文本大,不过现阶段带宽已不再成为瓶颈,这方面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2. 整个 HTML 的渲染成本高,包含静态资源加载(缓存解决了大部分);

为解决这个问题,Tubbolinks 应运而生,Turbolinks 采用 ajax 去获取后端的 HTML,然后进行body的替换。后来发展为 Turbo,Turbo 要求 js 代码的执行是幂等(多次运行,结果一样)的,很多 Rails 开发者的js代码总有点问题,对实际采用有所影响;

除了 Turbolinks 的解决思路,Rails 还祭出了一个大杀器,即Server-generated JavaScript Responses (SJR),通过 Rails UJS 实现了相关功能。实现方式如下:

  1. 服务端向浏览器发送 js 代码片段,大部分情况,js 代码用于完成 dom 操作;
  2. 浏览器接收到 js 代码片段,在 head 里新建一个 script 标签,将 js代码片段放到 script 标签内,js代码执行,具体实现

SJR 的优点有:

  1. 服务端只用向浏览器发送少量文本,即可实现灵活的逻辑;
  2. 可以在 view 层复用 partial,节省了大量代码;
  3. 足够灵活,对 js 的能力没有限制,同时通过 erb 可以自由使用 view 层的变量和方法;

SJR 在 Rails 圈子里风靡一时,被大面积使用。因为足够灵活,甚至一度被滥用了,大部分 js.erb 写得一点都不优雅。由此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 写在 js.erb 中的代码由于大都与 View 层的变量绑定紧密,复用很难;
  2. js.erb 中的js 代码需要考虑兼容性问题,随着下一代JS技术(Bable)的应用,js.erb 显得老态龙钟。为了可以用上 Bable, 笔者甚至为此写了个小工具,不过确带来了新的问题,服务端的每个 Javasrcipt Response 都需要经过 Babel 处理,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说到底,js.erb 很难实现前端工程化。要实现前端工程化,最好的办法还是要让 HTML 与 js 代码“分离”,而不是通过 js.erb 加上 render partial 混在一起。

HTML 通过 js 来实现的一些效果,无非就是进行 Dom 操作,早期有 jQuery 这类 js 库让程序员写 dom 操作不至于太痛苦,但是依然还是把一众前端开发者虐得生不如死。在这样的背景下,相继诞生了 Angular/React、Vue这些前端框架,这些库的核心也就是解决 dom 操作问题,通过标记符直接引用js 对象(model),实现条件判断、循环这些常规操作,以及简化事件绑定。

不得不说,Vue 之流把前端程序员带到了新的境界。

无非就是简化 DOM 操作,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问题,Rails 生态有一套自己的办法,即:Stimulus,与 Vue、React 这类前端框架数据驱动视图的思路不同,Stimulus 的思路是在 js 与 HTML 之间建立连接。通过在 HTML 中的 data 标记实现绑定事件,简化 dom 操作,实现js 与 HTML 间的数据传输

Stimulus 在前端工程化上给我们指了条明路,而 js.erb 的优势,则需要另一套方案来继承,这就是 Turbo Stream,Turbo Stream 相当于是对 js.erb 进行了规范化使用,限制了 js.erb 的能力。其原理如下:

  1. 服务端向浏览器发送 HTML 片段;
  2. HTML 片段中指示该 HTML 片段应用的 target 和dom操作方式(prepend、append、replace、update、remove),个人觉得目前这5个 dom 操作不太够用,笔者又扩展了一个 after 操作;
  3. 可通过 Websocket 传输 HTML 片段,在某些场景下很实用,如服务端推送消息;

至此,Rails 前端实践经过多年闭关修炼,终于出关。正所谓大道至简,根据我的实践来看,采用 Hotwired(Turbo + Stimulus) 的前端实践代码量大概是 vue/react 等前后端分离方案的五分之一以下,或者更少。

Vue 对于 Rails 开发者用不上了么?

Rails 前端方案相对于传统的单页应用(SPA) 是妥妥的降维打击,因为它几乎拥有单页应用的所有优势,而解决了单页应用的所有问题。

还是那句话:“没有银弹”,没有一种技术方案是全场景适用的,对于资源的 CURD,Rails 的 Turbo Stream 你就直接用就是。对于需要在页面上频繁进行数据操作的场景,如文本编辑器,则 Vue 是更容易发挥出其优势的。

作为小型的研发支持企业,我们要面对的场景是:如何让传统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进行互联网+改造。从这个角度而言,全栈开发的优势就得以显现了。

更多阅读